今年以來,山東能源棗礦集團付村煤業推行物資全流程管理,做好事前把關、事中管控文章,讓各類物資“物盡其用”。
前置把關,把錢花在刀刃上
查庫存、問需求,及時了解掌握生產區隊采場條件變化、設備配件使用周期等實時信息,幫助他們科學制定物資采購計劃。這是付村煤業運營管理中心(物供)計劃員張穎和王瑩每周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為從源頭上把牢物資采購關,我們變被動等計劃為主動上門服務,讓供需雙方信息流動起來,在滿足礦井生產一線物資需求的基礎上,把采購資金降下來,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張穎說。
該中心通過深入基層抓好信息調研,做好前置把關工作,避免了“所購非所用”、盲目計劃、超量計劃而造成的庫存積壓、閑置浪費等現象。
“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采用平衡利庫、閑置物資利用、壓縮申請量等手段,今年前 8個月有效核減非必要材料計劃 200 余萬元,從源頭上杜絕了浪費和無效支出。”付村煤業營管理中心(物供)副主任喬冠東說。
事中管控,“吃干榨凈”物資價值
該公司加強物資管理,“吃干榨凈”物資使用價值,利用早、晚班錯峰下井深入各生產現場或地面車間、料場檢查各類物資是否使用到位、管理到位,并下達《物資回收考核清單》,確保各類物資“應回盡回”。
“我們規定,大型材料、配件、‘三鐵’等支護用品、專用工具等回收率為 100%。通過加強事中管控,分析每一樣物資是否發揮了其最大價值,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丟失、浪費現象,推動成本管控更精益、價值創造能力再提升。”營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賈廣水說。
同時,該公司針對各單位直接轉用舊料,或利用廢舊材料加工自制產品,每月按節約材料原值的 30%直接獎勵到單位和個人。
修舊利廢,舊物資迎來“第二春”
“就拿這臺損壞的永磁機構控制器來說吧,別看它現在已經‘過氣’,但經過我們廠電修班的維修后又會煥然一新,一臺便可節約4000 元材料費。一個月他們可以修復 4 臺,僅此一項每月就能為礦井節約 1 萬多元的材料費。”機電設備制修廠副廠長魏韜說。
在該廠職工眼中,沒有廢品,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和機電設備制修廠一樣,該公司其他單位也堅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原則,能自制加工絕不多花一分“冤枉錢”,能用舊的堅決不領新的。
該公司通過健全市場化考核機制,增強了全員參與意識。今年前8 個月,各專業自制加工、修舊利廢,共節約資金 300 余萬元。
“答好物資管理這張‘答卷’,關鍵就是讓每一樣物資都‘流動起來’——既要喚醒庫存物資、閑置物資這些‘沉睡資源’,又要想方設法讓廢舊物資‘起死回生’,盡最大努力延長物資的使用壽命。”付村煤業經理侯曉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