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近日,集團公司工會女工委以建國75周年家庭的變化為主線,挖掘礦區廣大職工家庭中的好家教好家風,通過“書”家庭故事、“展”家規家訓等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了“愛棗礦·展家風”活動,共收集家庭故事和家規家訓50余篇。在國慶佳節來臨之際,現將部分優秀家庭故事和家規家訓進行展播。
“愛崗·愛家·愛棗礦”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是我們的共同目標,讓我們以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凝聚“愛崗·愛家·愛棗礦”的磅礴力量,推動棗礦集團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家風如同歷史長河,流過廣闊的時空卻依舊情澈,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無時無刻不在凈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是最無痕的教育。
紅色家風是我們黨永不褪色的“傳家寶”,是我們黨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我出生在一個愛黨、敬黨既普通又特殊的紅色大家庭中,說它特殊,不僅因為這個家庭已經四世同堂,還有就是從我的爺爺、奶奶算起,家中的每一代都有多名黨員。如今,我的大家庭的黨員人數已多達13名,占家庭總人數的70%,除了血緣親情之外,黨內關系更是讓我的家庭多了一份特殊的精神紐帶。
我的爺爺徐振彩、奶奶劉登蘭,生于1931年,今年93歲,有著78年黨齡的爺爺和有著74年黨齡的奶奶,自我記事起,就常常說:“聽黨話、跟黨走”;“要勤儉、正直,堅決維護公家利益”。這兩句反復的叮囑,一說就是一輩子!并對我兒時的熏陶、少年的學習成長、成年后的人生方向指引,產生了深遠影響。
兩位老人因革命結緣,因共同的信仰而攜手同行。爺爺徐振彩15歲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抗日游擊活動,為黨的革命事業九死一生。解放后,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秉承“革命軍人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帶頭參加煤礦建設,進入甘霖煤礦,在多個關鍵崗位歷練。奶奶劉登蘭,自1949年踏入黨組織的大門,她就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時刻要求自己,甘當一塊石子,她參加過土改,1960年大煉鋼鐵時,按照組織安排進入甘霖煤礦工作,1988年在蔣莊煤礦離休。
工作積極主動,急事難事向前沖是爺爺奶奶一貫的工作作風,然而,但凡遇到對自己有利的“好事”卻又把機會留給別人,奶奶任家屬委員會黨支部書記期間,礦上招工必須經過她推薦簽字,別人家的子女安置了一批又一批,她卻沒想著先把好的崗位留給自己的兒子,直到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安排完了,才解決了我大伯的就業問題。
在兒時記憶中,爺爺奶奶待人總是親切友愛、樂善好施,把街坊鄰居都當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雖然自家也很困難,但總是省吃儉用,經常用自己省下的糧票、糧食接濟身邊的群眾,受到了街坊鄰居的愛戴和擁護。在我們老家從汶上縣軍屯公社舉家搬到甘霖煤礦的時候,街坊鄰居自主、自發拉著馬車走了30多里路將爺爺奶奶送到汶上縣城。
爺爺奶奶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為黨和人民工作,再苦再累再難也不改初心,時時處處將公家和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用大公無私、嚴于律己、甘于奉獻的品質為我們后輩們樹立了榜樣,這正是他們傳承給我們后輩們的‘傳家寶’。”
在爺爺奶奶的組織帶領下,我們把組織生活也搬到了家里,客廳中建位置懸掛著一面鮮紅的黨旗,上方“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黨員家庭組織生活會”的手寫字幅格外醒目。大家庭中的10名黨員齊聚一堂,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召開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家庭組織生活會。
有著70多年黨齡的爺爺奶奶,分別憶往昔崢嶸歲月,向我們全家講述了革命年代的紅色故事,帶領我們重溫了過去歲月中的紅色記憶。雖然已經是耄耄老人,但是他們仍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從參加兒童團鬧革命、抗日游擊活動、淮海戰役和婦女救國會,到怎樣跨入黨組織大門,驚心動魄的革命經歷,把我們家中的每一位黨員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講的動聽,聽的認真。講到動情之處,老人幾度哽啞、熱淚盈眶,讓全家在場所有人深刻領悟到老一輩對黨的一片赤誠之心。
“我的每一次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培養,我的生命因融入紅色基因而變得豐富。我希望你們要將這種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爺爺跟我們分享了紅色故事,并囑托我們晚輩不論什么時候一定要相信共產黨,不論干什么工作一定要跟著共產黨,好好做人、努力奮斗。兩位老人講訴革命經歷后,家中每名與會黨員感慨萬分,都結合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實際,對照進行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永不叛黨!”全家面對鮮紅的黨旗,舉起右手莊嚴宣誓。
歷史常憶,才能長新,傳統常學,才能長存。家風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又是一種無言的囑托。我的爸爸亦是如此,退休不褪色,走到了他生長的地方汶上與老家滕州東郭鎮西屋溝村“鄉村振興”發揮余熱。他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有生之年,能繼續為黨做點工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完成你們爺爺的一些心愿。”
“黨是一生的追隨,我的每一次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培養,你們是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力軍”,又是80后中堅力量,你們一定跟著黨、忠誠黨、愛護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爺爺囑托我們晚輩,既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更是無言的重托。
轉瞬,時間來到2024年。在新時代下,兩位耄耋老人依舊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每當我們后輩聚齊了的時候,仍會嚴肅的、耐心的、孜孜不倦的向我們全家講述著革命年代的紅色故事,帶領我們重溫往昔的崢嶸歲月,從參加兒童團鬧革命、參與抗日游擊隊、淮海戰役和婦女救國會,到怎樣跨入黨組織大門,驚心動魄的革命經歷......
在我的老家,爺爺床頭的小箱子里,至今鎖著一把絳紅色的老算盤,這算盤承載著爺爺一生的追求——清廉,這算盤也濃縮了爺爺“做人要無愧于心”的家教家風。
爺爺在家里排行老大,雖然沒有系統的上過學,但是一直都很愛讀書,尤其是喜歡算數。在那個年代,爺爺在村里也算是個稀缺的“文化人”,他忠厚老實,踏實肯干,很快就被推舉成了村里的大隊會計。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爺爺不但算盤打得好,記賬一目了然,而且為人正直,是村里出了名的“鐵算盤”。他總說:“丁是丁卯是卯,一是一二是二,做會計要有公心,不能讓人吃虧,也不能讓人占便宜。”就是這句話,讓他奮斗了一生,也影響了一生。
常聽父親談起,在他小的時候爺爺總是從早到晚忙于噼里啪啦地撥弄著算盤,然后用鋼筆仔細地記著每一筆來往的賬目,目光深邃,神情專注,那清脆悅耳的聲響縈繞在整個院子,成了一首絕妙的音樂,那廢寢忘食的身影,成了家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如今爺爺雖已離開人世,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卻還在影響著我們,我的父母也接過傳承家風的接力棒,言傳身教的教育我一絲不茍、勤勞廉潔。父親作為一名在棗礦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職工,在他們那個時代,煤礦工作也極為艱苦,但是他從來不叫苦不叫累,多次獲得單位各類先進,吃苦耐勞、力爭上游是父親用實際行動教我的優秀品質。
時光飛逝,我已經在棗礦集團工作兩年了,爺爺和爸爸的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深深影響著我,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父親囑咐我說:“你爺爺這輩子沒算錯過一分錢,做人做事要像撥珠一樣,一是一、二是二,是非分明、黑白清晰,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他人,做到業務過硬、懂得自律走好你職業道路的每一步。”父親的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身為一名會計人員,我始終將“做人要無愧于心”這句話當成人生前進的動力。財務工作每天都要與公司的資金打交道,
涉及到公司經營活動中的所有經濟事項,涉及面較廣,在工作中檢查遵紀守法、公私分明、不貪不占、盡職盡責,堅守廉潔底線,切實為公司理好財、當好家,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細心仔細的處理好公司的每一筆賬目,確保不出現錯誤紕漏。我想,正是這樣的家風無時無刻不再影響著我。
小家之變,大國之進
宏源工貿公司:王巖
在時光的長河中,我們的小家庭如同一葉扁舟,隨著國家的發展浪潮起起伏伏,見證著家國建設的偉大歷程。
我的父母都是國企工人,他們在崗位上辛勤奉獻了大半輩子,如今已光榮退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國家正處于艱難的發展階段。那時,他們所在的國企面臨著諸多挑戰,工作條件也較為艱苦。但他們從未抱怨,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工作中。
那時候,我們的家庭生活也很簡樸。一家人住在單位分配的小房子里,家具陳舊,生活設施簡陋。父母的工資雖然不高,但他們精打細算,努力維持著家庭的生計。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節儉,為我創造了一個溫暖的家。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迅速發展,父母所在的國企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企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父母的工作也變得更加忙碌,但他們的臉上卻洋溢著自豪和喜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不僅為了家庭,更是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
家庭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家具煥然一新,各種現代化的電器設備一應俱全。父母的工資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他們開始注重生活的品質,閑暇之余會去旅游,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一男一女兩個可愛的孩子。看著孩子們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我深感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強大。我時常給孩子們講述父母那一代的奮斗故事,讓他們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在新時代,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在學校里學習知識、培養品德,為未來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我也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拼搏奮斗,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同時也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顧我們這個小家庭的變遷,從父母那一代的艱苦創業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國家的強大為我們的家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我們的家庭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我們感恩國家給予我們的一切。我們將繼續傳承良好的家風,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讓他們在新時代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同時,我們也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